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京津冀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玉, 郑艳东, 陈秧分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53 (1): 101-110.   DOI: 10.13209/j.0479-8023.2017.001
摘要851)   HTML9)    PDF(pc) (2198KB)(280)    收藏

以京津冀地区 171 个县域为研究单元, 利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 分析1994, 2000, 2006 和 2012 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分异特征, 并借助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2000和2012年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得到以下结果。1) 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不均衡, 空间分异显著。京津唐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 但近年来北京所辖区县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较慢, 高高集聚单元数明显减少; 石家庄市周边出现新的高高集聚类型区; 张家口、承德、保定和邢台所辖多数县域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较低水平。2) 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 并且两极分化趋势不明显; 4 个年份中, 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 但空间集聚程度减弱。3)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明显优于普通最小二乘法。171个县域各控制变量的参数估计结果和回归系数均不相同, 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驱动因素呈现非均衡联动的局域性特征, 其中, 上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显著。因此, 应结合县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和影响因子的效应, 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措施, 优化和提升区域农业劳动生产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LMDI 和EMD 模型的中国玉米产量变化及其波动性研究
李艳梅;陈秧分;刘玉;高秉博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51 (5): 946-954.   DOI: 10.13209/j.0479-8023.2015.103
摘要1143)      PDF(pc) (780KB)(514)    收藏
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经验模态分解模型(EMD)和方差分解模型(VDM), 系统分析 1978—2012 年中国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结果表明, 35 年间玉米产量增加1.50×108 t, 东北区和黄淮海区的玉米生产优势进一步凸显; 玉米播种面积效应和玉米单产效应分别为0.79×108 和0.71×108 t, 播种面积是中国玉米产量快速增加的主要因素。玉米产量以趋势增长为主, 且存在3 年左右的准周期波动, 玉米单产波动是准3 年周期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八大粮食产区看, 黄淮海区玉米产量的波动量最大, 其次为东北区和黄土高原区; 黄淮海区、东北区和黄土高原区自身的产量波动及其相互间的正向联动作用是中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 黄淮海区和东北区的玉米产量波动量大且变化剧烈, 应重点关注这两个区的玉米生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